期刊简介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前身为1956年创刊的《流行病学杂志》,为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高级专业学术期刊。以从事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流行病 学科研与教学的工作者为读者对象。《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按照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原则,集中报道国内流行病学领域内重要的科研成果,重视现场流行病学调 查和监测,展现与流行病学相关的实验室科研报告,报道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综合反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4-64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338/R

邮发代号: 2-73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20.00

杂志荣誉 连续多年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6450
  • 国内刊号:11-2338/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年第1期文章
  • 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第六讲观察性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规范(STROBE-nut)

    如何提高观察性营养流行病学研究的报告质量是当前的一个关注热点.“加强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质量——营养流行病学研究(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NutritionalEpidemiology,STROBE-nut)”以STROBE声明为基础进行了扩展,补充说明了营养流行病学和膳食评价领域的相关问题,从而......

    作者:丁呈怡;曹宇;杨晨;孙凤;詹思延 刊期: 2017- 01

  • 中国1996-2015年食管癌经济负担研究的系统综述

    目的探讨中国1996-2015年食管癌经济负担研究开展情况.方法采用经济负担、费用等作为关键词,全面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1996-2015年间发表的文献,对纳入文献行信息摘录和统计分析.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包含11条目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由双人独立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评价.以中国医疗保健消费价格指数对费用数据进行统一贴现,采用平均增长速度计算年均增长率.结果终纳入......

    作者:郭兰伟;石春雷;黄慧瑶;王乐;岳馨培;刘曙正;李江;苏凯;代敏 刊期: 2017- 01

  • 中文版抑郁量表信效度研究的系统综述

    目的通过对以中国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的中文版抑郁量表的信效度研究进行系统综述,评价适用于不同人群的抑郁量表的信效度.方法基于万方、中国知网、PubMed和Embase四个数据库,检索2016年5月6日前发表的对中文版抑郁量表进行信效度评估的文献,评价量表的整体信效度,并采用诊断试验准确性Meta分析的HSROC模型对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4篇,结果......

    作者:孙晓艳;李怡雪;余灿清;李立明 刊期: 2017- 01

  • 我国恶性肿瘤防治研究和实践需要技术、管理和观念的创新

    恶性肿瘤是我国人口在平均寿命之前死亡的主要原因.从2000--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恶性肿瘤年龄调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规律来看,针对危险因素/病因进行一级预防可以显著降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进而降低其死亡率,但在这12年中临床治疗对降低恶性肿瘤整体死亡率方面的贡献却没有明显提升.探索何种早期肿瘤能够快速进展为晚期肿瘤,并针对这些肿瘤的癌前病变和早期肿瘤开展积极、特异性二级预防是避免......

    作者:曹广文 刊期: 2017- 01

  • 为流行病学事业奋斗终生:纪念我国著名流行病学家施侣元教授

    敬爱的施侣元教授于2016年12月17日离开了我们,享年82岁.施侣元教授于1934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1953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医学院外科学系,第二年因有志于预防医学而转专业进入卫生系,1955年8月因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而由山东医学院转学到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卫生系,1957年9月成为该校首届卫生专业本科毕业生,并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开启了她在华......

    作者:吕嘉春;吕美霞;刘世良 刊期: 2017- 01